居住类历史建筑是特定时期下衍生出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大众的生活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见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传统居住建筑逐渐衰败、消逝。建筑工程管理对这类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让其在现代发声、与时俱进地焕发新活力是遗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青岛广兴里
1994年 历史文化名城
康有为曾赞誉青岛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这是青岛城市的真实写照。百年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城市风貌总体规划始终恪守的准侧,成为了青岛人百年坚守并津津乐道的独特的城市建筑格调的基本色调。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图/网络
百年里院 三代人的成长见证
在青岛,保护性建筑总计有2000多处,按建筑形式可分为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则又可细分为独立庭院建筑与里院两类。在所有保护性建筑中,里院建筑占比25.7%,主要分布在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青岛市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院建筑主要分布在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

青岛市保护性各类建筑所占比列。
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广兴里,作为青岛二十世纪德租时期大鲍岛建设的代表性建筑,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楼高2~3层,以砖木结构为主,迎门有影壁,内部设有天井和回廊,立柱上透雕雀替,临街里面多防磨德式建筑式样,主入口两侧做壁柱,形成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里院。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里院建筑为院内天井式居住院落;由于青岛地势起伏较大,里院顺势而建,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上也各有特点,呈现出“口、日、目、回、凹”等多种造型。
青岛里院建筑俯视图。图/青报网综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青岛建筑普查中,粗略统计青岛有近800处里院建筑;2005年以后,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对建筑文化的认识不足,大量里院建筑被拆除,对里院历史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
加之,院内租户较多,任意在天井内加建许多临时建筑,导致内部空间异常拥挤;内部房间墙体紧紧贴在一起,又只能通过院内来采光,房间采光通风条件不佳;公共设施缺乏,安全隐患突出;此外,院内居住群体老龄化、弱势化形势严重。里院,虽曾见证了三代人的成长,但目前现状却不符合基本的居住标准。
图/青报网综合
对广兴里这类里院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利用,使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将文化遗产转变为城市文化资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有持续的活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未来可期 城市文化客厅
基于对青岛里院建筑的详细调查分析,结合之前项目的相关实践经验,DIBO总结出广兴里里院建筑保护更新利用的技术思路以及具体的DIBO操作方式,力图将广兴里打造成青岛的城市文化客厅。
具体过程中,以“一条主线、四步走”技术思路为指导。坚持一条主线引领,发掘研究青岛城市特色,夯实青岛核心竞争力;其次,进行空间规划设计,构筑特色空间;借助场景设计与运营咨询双管齐下的方式,以四方路地段为限、以广兴里为重点,开展文化策划、功能策划、以及内容预招商等工作;其次,集中焦点于广兴里,切实开展广兴里建筑设计与内容与招商,在设计的同时,完成预招商,直接形成建筑任务书;最后,项目动工建设与运营同步,由核心区域的广兴里,逐渐扩展到四方路地段,展开招商、商业管理、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工作。
具体操作方法上,采取DIBO遗产地运营的方式,以设计为引领,在国资的主控下,采取EPC式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地保护、更新、利用文化遗产,营造出青岛独特的城市文化客厅。
在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的大背景下,人们将焦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利用上。与广兴里居住类建筑保护更新类似的是,香港元创方创意中心的发展为居住类历史建筑的活化更新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蓝本。在此过程中,历史建筑作为支撑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扮演着空间载体的角色,同时,又不断激发创意活力、促进城市活力提升。